鹦鹉繁殖和孵化鸚鵡蛋的方法

養鸚鵡除了可以和它們互動,繁殖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;如果家裡有小朋友的話,可以親眼見證一下生命的誕生和成長,也是一件很有教育意義的事。

孵化鸚鵡蛋,說簡單也簡單,說不簡單也還是有點講究的。

首先,種鳥最好是年紀差不多的成年鳥。如果公鳥和母鳥的年紀相差太多,那可能會有一方不會參與到孵化和育兒當中。這樣的話可能會導致孵化失敗,即使孵化成功,那在育雛的過程中也會折損一些小鳥。就像我家的玄鳳,母鳥一歲半多,公鳥只有10個月左右,兩隻都是手養鳥,玩性比較大。尤其是公鳥,因為年紀小貪玩根本不參與到孵化的過程,都是母鳥一隻鳥承擔孵化的工作。當時我就諮詢過鳥群的高手,單親鳥可不可以成功孵化。他說孵是可以敷,但是容易死崽。

那時候沒有理解這個意思,等家裡的鳥孵出來之後,我發現母鳥根本無法兼顧孵蛋和餵養幼鳥,所以後來就棄窩了,還好我有養半毛的經驗就自己拿出來養了,不然的話可能會全軍覆沒。

再說說孵化,在孵蛋的過程中,新手尤其要管住自己的手和好奇心,不要總是想去用手機去照蛋,這樣會很容易導致母鳥棄窩,而且頻繁的照蛋可能還會閃蛋導致胎死蛋中。

如果你的鳥下了蛋不孵的話,也可以嘗試自己孵化。可以在網上買孵化器,價格是比較便宜的,對新手也友好。當然如果不想投資的話,也可以試試用買一台小型家用孵化器,網上也有一些朋友分享過成功的經驗。我自己的鸚鵡鳥早期不孵化的時候,也是用小型孵蛋機孵化,蛋的發育還挺好的,只要控制好溫度和溼度,一般用37.8度進行孵化,濕度50-85之間就可以了,其實是可以很容孵出來的。還有一點就是最後我的鳥棄窩的時候,有一個蛋已經起嘴小鳥已經在裡面叫了,我就把它放到孵蛋器裡,蓋上溼毛巾,半天后也孵出來了。

鸚鵡孵化過程還是很有趣的,有興趣有條件的鳥友可以試一試啊。

鸚鵡孵化記錄如下
孵化第一天:我還是顆白蛋哦!
鳥蛋產下后,在適宜的環境下(溫度38℃以內,濕度50-60%)開始發育。細胞分裂,頭部和消化道開始發展,血液和神經系統也在建立。
孵化第四天:我已經受精啦!
能看到一圈紅色的血絲,還有我的小心臟。雛鳥的器官初步形成,胚胎變化成C形,心臟繼續發育,能看到心臟的跳動。
孵化第七天:我已經有豐富的血管啦!
翅膀和爪子基本成型。這個時候需要照蛋,淘汰未受精的白蛋。
孵化第十三天:我的血管已經很粗壯啦!
孵化第十五天:我已經開始發黑長身體啦!
頭頂的氣室不斷變大,羽毛開始增多,清晰可見。腳部開始形成,喙部變得堅硬。
孵化第十七天:身體越來越強壯,深色越來越多啦!
孵化第二十三天:已啄殼!
氣室已經占據蛋的三分之一,蛋的下部分顏色更深,血絲幾乎都被吸收。小鳥會感到氧氣不足,開始調整體位,頭部靠向氣室,準備破殼。一般20天左右,小鳥就開始啄殼,能聽到啄殼的“噠噠噠”聲音。

特價
原始價格:NT$1100。目前價格:NT$950。
NT$690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 必填欄位標示為 *