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知道嗎?初生雛雞的第一次飲水稱為開水,雛雞人舍後即可開水。在正常情況下,開水後就不能再斷水,雛雞所需要的飲水應接近體溫;不可飲涼水,以免涼水刺激,體溫驟降而發病,更不能斷水,防止雛雞發育受阻或脫水而死,對飲水質量應加以控制。雛雞第一次喂料稱為開食。雛雞最好在出殼後12小-24小時內飲水;經長途運輸的雛雞初飲時間不宜超過30小時。飲水的時候可以在水裡加一入些預防小雞生病的藥物推薦 :《禽痢停》,因為雛雞在出殼的24小時以內,是最脆弱的時候,這時腸胃器官還未生長成熟,容易生病。
開水後3小時內開食,有資料報道:雛雞從出殼到開食的間隔時間是影響新生雛雞發育的關鍵階段。傳統養雞者總是人為地延遲開食時間,認為雛雞體內殘留的卵黃可作為新生雛雞最好的養分來源。固然殘留的卵黃可以維持雛雞出殼後最初數天內的存活,但不能滿足雛雞體重的增長和胃腸道、心肺系統或免疫系統的最佳發育需要。此外,殘留卵黃內的大分子包括免疫球蛋白,將這些母源抗體作為氨基酸來使用,也剝奪了新生雛雞獲得被動性抗病力的機會。因此,開食晚的雛雞抵抗各種疾病能力很差,而且影響生長髮育和成活率。初生雛雞的飼養均要求先飲水後開食。
一、先飲水是剛出殼雛雞生理的需要,出殼後的雛雞卵黃囊中還殘留有部分卵黃沒吸收完。這種卵黃中的營養物質,是供雛雞卵生時必需的營養,卵黃營養吸收的快慢主要取決於是否有充足的飲水。因此,給剛出殼的雛雞先飲水是生理上的需要,能有效地加快,卵黃營養物質的吸收和利用,飲水愈早,利用的效果愈好;給雛雞先飲水,更有利於清理胃腸、排出胎糞,促進雛雞的代謝,能加快腹內卵黃的轉化和吸收,更有利於雛雞的生長髮育。否則,雛雞肚子裡有卵黃沒吸收,再急著喂料,反增加了胃腸的消化負擔,對雛雞不利。
二、幼雛的消化機能弱,幼雛的消化道短小,消化力弱,機能不健全,對動物性營養(卵黃)不易消化、利用率低,殘留在腹內的卵黃,消化吸收完全需3~5天。所以,出殼後的幼雛不宜喂得過早,即使開食也不宜喂得過多。因為,雛雞貪吃,不知飢飽,解決的辦法是定時、定質、定量飼餵,多餐少食的辦法,以免導致消化障礙。
今天分享的養殖知識,您學會了嗎?請記得收藏或轉發給朋友喔,學習更多養殖知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