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養鵝技術】春天來了如何養好雛鵝?

春天來了,早春天氣潮濕寒冷,致病因素比較多。而雛鵝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和抵抗力不強,飼養不當就會生病。因此,在這個時候,需要加強雛鵝的飼養管理,提高養殖成活率。春天來了如何養好雛鵝?建議養戶做好這幾點:

一、保溫

雛鵝對溫度的變化非常敏感,特別是抗寒能力差。保溫條件的好壞直接影響雛鵝的成活率,所以冬春季節要嚴格控制好適宜的溫度。一般開始時溫度為30~28℃,以後每周降低2℃,當溫度降到20~18℃左右時就可逐漸脫溫而隨常溫飼養。雛鵝對適宜溫度的表現為:雛鵝活潑,羽毛光滑整齊,均勻散布于育雛欄周圍,吃食、飲水正常,能安靜休息。如果雛鵝集中成堆,擠在一起,或密集于熱源處,絨毛豎起,并不斷發出長而尖銳的叫聲,說明溫度過低。如果雛鵝遠離熱源、呼吸加快、頻頻喝水、食欲下降、不時發出高而短促的叫聲起臥不安、難以入睡,說明溫度過高。發現上述不正常情況應立即調節溫度。保溫的方法有鋸屑爐、煤爐、地下煙道、電熱傘、紅外線燈泡、電熱板等等,可根據具體條件選擇應用或配合應用。

二、防濕

濕度和溫度同樣對雛鵝健康有很大的影響,而且兩者是共同起作用的。低溫高濕使體熱散發很快,易引起感冒、拉稀、打堆,造成僵鵝、殘次鵝和雛鵝死亡。高溫高溫使體熱散發不出去,食欲下降。同時,高溫、高濕,易引起病菌大量繁殖,造成雛鵝發病率上升。高濕是育雛大忌,所以,室內喂水時切勿外溢,經常打掃衛生,勤換墊料保持干燥,使育雛室內相對濕度處在60%~78%之間。

三、通風

雛鵝新陳代謝旺盛,排出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糞便,產生水蒸氣和氨氣等有害物質,需要及時排出,保持空氣新鮮,否則會造成雛鵝氨中毒。為此,要加強育雛室通風。通風應在晴暖天中午進行。先提高室溫1~2℃,再慢慢開啟門窗,注意不要讓風直接吹到雛鵝身上,以免受涼。

雛鵝的飼養密度與雛鵝的運動、育雛室空氣及室內溫度等關系極為密切。飼養密度過大,不利于生長發育且易出現啄羽、啄趾等惡習。密度過小,則降低育雛室的利用率。合理的飼養密度為:1周齡時,每平方米面積飼養25隻,隨著雛鵝生長,不斷調整飼養密度,到一月齡時,每平方米面積飼養5~6隻,同時,為防雛鵝打堆而壓死、壓傷以及有利于雛鵝生長均勻、發育整齊,要經常根據雛鵝大小、強弱進行合理分群。一般每群以50~100隻為宜。

四、趕堆

雛鵝本來就喜歡聚集成堆,天氣寒冷的冬春季節更易集堆,造成受壓而死。為此,應加強值班觀察,隨時將打堆雛鵝趕散。

五、保證睡眠

足夠的睡眠是保證雛鵝健康生長的重要條件之一。睡眠不足,引起食欲減退、消化不良、體重減輕、生長發育遲緩。因此,雛鵝除適當的運動外,其余時間都應讓其休息睡眠。為使雛鵝睡得深,育雛室光線要暗,環境要安靜。

六、潮口與開食

雛鵝出殼後24小時開食。開食前飲水,稱為潮口。潮口的水要清潔衛生、飲水中加0.05%的高錳酸鉀或少量葡萄糖和維生素,有利于清理胃腸、刺激食欲、排出胎糞、吸收營養。飲水的溫度應在26度左右。潮口後即可喂料,剛開的一次喂料稱“開食”。開食可用鮮嫩多汁的青飼料和雛鵝全價料,以2:1拌混。摻入適量水至捏得攏、放手後散得開的程度。開食不求雛鵝吃飽,隻要能吃進一點就行了。1~3日齡每天喂4~5次,4日齡後每天喂6~9次,晚上加喂2~3次。做到定時、定量、少喂勤添,每次以喂7~8成飽為宜

七、放牧與放水

放牧與放水可促進雛鵝的新陳代謝,增強體質,提高抵抗力和適應性。但是,雛鵝未出大羽之前,對外界環境的適應性不強,絨毛缺乏防水性。因此,冬春季節的雛鵝以飼養-周後開始放牧和放水鍛煉為宜,且放牧和放水應選擇晴朗無風的日子,避開寒冷、陰雨天氣。放牧開始時路程要近、時間要短、走路要慢。

八、徹底消毒

在進雛前要對育雛室徹底消毒。通常每立方米空間用福爾馬林溶液15ml和高錳酸鉀75克熏蒸消毒24小時。地面用抗毒威(或其他消毒劑)1:200濃度噴酒消毒。放養場地用20%石灰乳或3%燒堿水噴酒消毒。用具清洗後曝曬或用化學消毒劑潑酒消毒。曾飼養過禽類的育雛室可用25%石灰乳潑涂墻壁消毒。

放養幾天後可結合放水,把雛鵝趕到清潔淺水處,讓其自由下水、游泳、洗滌絨毛,切不可強迫趕入水中,預防雛鵝風寒感冒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